工控摘要:由于電力屬于國家核心樞紐領域,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往往對外企有比較嚴格的規定,故一些外企很難中標中國智能電網的招標項目。于是這些外企憑借自己的技術和資金優勢,投資控股國內電氣企業,曲線進軍中國智能電網市場。外企的戰略是用資金和邊緣技術換取中國企業的本地市場及政治資源,而且在合作過程中,核心技術往往被外企控制,國內企業只能參與能耗和污染較高的環節。由于電氣外企通常有比較好的品牌影響力,雙方合作時也依靠外企品牌進行市場拓展,這樣長期下去的結果只能是,國外電氣企業逐漸向中國本地市場滲透,國內電氣企業zui后則只能出局。
外企斷然不會對中國轉移技術
此次智能電網建設中,國內企業如此積極與國外“聯婚”無非是希望拿資金和市場換來外資的技術轉移,使自己成為掌握先進技術、有一定競爭力的企業。但是目前,對于技術的產品,跨國公司一般采取直接控股合資企業,這樣一方面防止了技術擴散;另一方面也為了占有大部分利潤甚至全部利潤。這些跨國公司一般只會對國內企業轉移那些已經很成熟、沒什么競爭力的技術,對于技術依然會采取封鎖策略。更有甚者,一些跨國電氣企業在中國投資建立全資子公司,特定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以“捆綁”形式轉移到在華子公司。對跨國公司而言,這種方式對技術和知識產權的控制zui強,技術擴散和知識外溢的可能性zui低,便于對核心技術控制,同時也可以迅速占領市場,獲取更多利潤。而國內企業也可以依托獨資模式快速培育產業鏈,但是自主性的技術學習機會少,對國內企業產業和經濟技術能力發展作用有限。由此可見,跨國企業在對華投資過程中,對所掌握的技術一直持保守態度,國內企業在與之合作時,不僅會逐漸失去市場,甚至會對跨國企業產生技術依賴,導致自己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中外合作雙方一旦產生齟齬時,國內企業很可能就會受制于人。
外企會對中國智能電網信息安全形成威脅
智能電網的本質就是實現電網自動化、信息化,而電力屬于國家核心樞紐地,要求電力系統數據設備必須“安全”。但一個存在的事實是,外資企業生產的數據安全設備具有技術不可控性,從產品、方案到后續維護服務都要進口,中國客戶只能使用,無法對數據安全設備的技術進行評估,而部分數據安全設備的技術對于中國電力系統來說*就是一個黑洞系統,如果有后門、邏輯陷阱或者其他惡意程序,將難以發現和清除。比如,1999年,加拿大Cryotonym公司科學家AndrewFernandes宣布,他發現Windows操作系統中存在用途不詳的第二把密鑰,且名字叫NSAkey,而NSA就是美國*的簡稱,也就是說,微軟公司在每一份Windows操作系統中都可能安裝了一個程序上的“后門”,NSA在需要時進入*Windows用戶的電腦。倘若跨國企業出于政治目的,在生產的電力設備的系統中故意留下漏洞,那后果則不堪設想。一些電力設備即使是采用了物理隔離的專網(即該網絡和外網是物理斷開的),由于經常需要廠商對設備進行軟件升級或者硬件維修,一旦基礎設施被人通過這種‘維修或服務’的渠道進行‘接觸’,就極有可能產生被監控、泄密的風險。當時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就有專家提醒,如果與美國公司合作建設智慧城市,這個城市的任何信息從技術層面來講美國政府都可以輕易獲取??梢娫谥袊悄茈娋W建設中引入外資無法保障我國電網的信息安全。
中國智能電網建設過程中引入大量外資,在短期內確實能給國內電氣企業帶來利潤的增加、產業鏈的擴展。但長期來看,這些外企會使得國外電氣企業向中國本地市場滲透并扎根,令國內企業在技術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減弱,甚至會威脅到中國智能電網的信息安全。故在中國智能電網建設中引入大量外資實則是養虎為患。
更多訪問:m.hkpsp.net